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7401|回复: 495

《冯氏诗歌》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0 13: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一.诗歌精选
(一)冯氏家族诗歌
1,《冯氏赞》       冯海涛
2,《冯氏风流撷英》  佚名
3,新郑《冯姓扇》   佚名
4,冯氏族歌
5,冯氏源流诗选
6,冯氏字派诗选
(二)冯氏历代诗歌精选
(1)古代部分
   1,弹铗歌       [战国]冯谖
    《归风送远操》      赵飞燕
   2, 青台歌    (北魏)冯太后
感琵琶弦断赠代王达            【南北朝】冯小怜
3),(唐)冯宿  诗二首;
6),[唐]冯著 诗二首;
7),【唐】【冯衮】 诗二首;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0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8),  冯涓 诗、句
9),《山中作》冯道之;
11),《虞姬怨》冯待征;
12)燕 衔泥      【唐】 冯渚
        春日歌          【唐】 冯媛
13),《山寺见杨少卿书壁,因题其尾》冯少吉;
14),【和权载之离合诗(时为给事中)】(唐)冯伉;
15),冯道(五代) 诗二首;
16)《天道》 冯道(五代)。
《辞郡守李公恩命》                 【五代】恒超
      歸國南轅之日答揆相贈詩     冯延鲁
    赠李学士   (句)                冯延鲁
17),《咏史》(宋)冯必大;
       风月楼         冯艾子   
20),《次韵刘阆州谢送菊岩春》(宋)冯伯规;
21),《鹤林寺》(宋)冯多福;
22),《淳熙壬寅沿檄游洞天》(宋)冯钢;
25),《题武夷》(宋)冯端荣;
26),《述 怀》(宋)冯观国;
27),《全州南城》(宋)冯岵;
28),(宋)冯浩 诗三首;
29),《南山留题.,(宋)冯晦;<施经偈>,(宋)冯楫;
30),和吴公仲庶游海云寺;(宋)冯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9 1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氏诗歌》目录(三)
31),咏张昌宗         (宋)冯京;
32),祝融峰 ,(宋)冯濬;
33),和榴皮题壁韵,(宋)冯开元;
34),句,(宋)冯伉;
35),忆乡歌四首,(宋)冯梦得;
36),题慈溪庆安寺古松,(宋)-冯輗;
37),赋新繁周表权如诏亭,(宋)冯彭年;
38)睢阳五老会诗,(宋)冯平;
39),南纪楼,(宋)冯杞;
40),清桐夜坐有怀,冯时行;
41),拙诗五十六言赠富乐山海公长老,(宋)冯如晦;
42),咏归亭椅(宋);
43),江  上,(宋)冯去非;
44),临终颂,冯观国;
45),句,(宋)冯去辩;
46),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宋)冯起;
49),绝句 ,(宋)冯坦;
50),句,(宋)冯显;
51),桃源图,(宋)冯信可;
52),题壁, (宋)冯兴宗;
53),庵,(宋)冯修之;
54),登齐山,宋)冯裦然;
55),咏归亭,(宋)冯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21: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蒿庵论词》中的词学思想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冯煦的主要论著《蒿庵论词》,认为其体现了冯煦的词学主张,提出了词心说,阐发词品说,对历代之词的评论继承常州词派而自成体系。以冯煦之见,词心应本于才,却又高于才,他推崇的这种高于"词才"的"词心"是更着重于阅历这一因素的,认为平日的阅历可以孕育词心。他所说词品往往依附人品,词的"工拙"在"唤醒当时聋聩"的"忠愤之气"面前退居其次,要求突出忧乱念乱和忠君爱国的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21: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蒿庵论词》
近代词学著作。近代冯煦撰。一卷,凡四十四则。从毛晋刻《宋六十名家词》中选其精粹之作,编为《宋六十一家词选》,并在“例言”中逐一加以评论。认为柳永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21: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题画梅&#160;&#160;
  &#160;冯培元
东风吹暖到南枝,残腊初回日渐迟。
晚节自能留岁暮,清名久已畏人知。
崦西山远花成海,湖上春寒鹤守祠。
茗碗炉香新位置,手搴残萼插军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21: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诗人冯城,自幼“惟诗嗜之尤笃”,“诗宗李杜韩苏”,“五古真挚类杜,朴拙类韩;七古激壮类杜,奔放类韩;五七律浏亮亢爽,出入李杜苏;七绝风韵缠绵,于李为近。”著有《传经堂诗钞》4卷。清代诗人冯锡镛,“于书无不读,而尤邃于诗”。其诗“五古澹洒标奇,不名一体,高者乃欲攀捉陶谢;七言古浏亮顿挫,气兼苏李;五律妙于写景,七律工于言情;长排类虞山娄东;绝句夷犹得唐人三昧”。著有《倚松阁诗钞》15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0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格律观
文/冯宝哲

格律诗是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因此,写作时遵循既定的规则应属天经地义。这些规则前人已通过实践作出了明确的界定,是我们必须践行的规范。

首先说平仄。平仄的作用在于能使音调多样化,讲求平仄可以使诗的读音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给人以音乐性的美感。律句的平仄安排主要是二字而节,逢双必反,以律句中的偶数位为节奏点,平仄交替,五言句不是平、仄,就是仄、平,七言句不是仄、平、仄,就是平、仄、平。谓之句内平仄相间。律诗中每两句为一联,前句为上联、上句或出句,后句为下联、下句或对句。按照“粘对”的规则,每联内上下两句节奏点的平仄必须相对,亦即相反,称之为“对”;谓之联内平仄相对;每联对句和下联出句节奏点的平仄必须相同,称之为“粘”。谓之联间平仄相粘。如果失对失粘,则上下句的平仄就会雷同,前后两联的平仄就没有变化了。律诗还有“单平脚,防孤平,末尾要防三连平”的讲究,这被称为近体诗的大忌。是前人制定的老规矩,我对声韵学缺乏研究,对为什么要有这些避忌确实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说不出具体道理来,只能因袭常规不越雷池的照办了。

平仄基本格式也允许灵活变通,特别是律句中除过尾位的奇数位,即五言的一、三,七言的一、三、五,在不产生孤平与三连平的前提下都是可以变通的。在律诗中凡平仄不依常规的称为“拗”,不合律句要求的即称拗句。拗句多是在节奏点处平仄声发生了变化,这必然影响了邻近句子的“对”与“粘”,凡“拗”需用“救”作为补偿,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如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应该在本句或对句的可以变通的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变为平声,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但有的拗句不需要补救,如“仄仄仄平仄”,此称非救拗句。有的拗句则必须补救,此称必救拗句。

拗救有两类:一类是本句自救,如孤平拗救,在五言和七言的单平脚句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就需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和“仄仄仄平平仄平”。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月”字该用平而用仄,用平声“明”字拗救。又如苏轼《新城道中二首》:“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自”字该用平而用仄,用平声“沙”字 拗救。另外在双仄脚句型中,五言的三、四两字互换位置,七言的五、六两字互换位置,一般也视为本句相救,即“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这就是被称为特拗句的特定格式。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第七句:“何时一尊酒”和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第七句:“古往今来只如此”。这一格式据说在唐代的试帖诗也是允许的,几乎视同“正格”。还有一种与此相反的双平脚改成“仄仄平仄平”的句子,如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第一句:“八月湖水平”,也是三、四两字互换位置的自救,但其应用比较少见。一类是对句相救。如在五言和七言的单仄脚句型中,五言的第四字(或三、四两字)七言的第六字(或五、六两字)用了仄声时,应将下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仄为平以作补救,这就成为:“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和“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在上述句式中,如果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拗时,因为不在节奏点上,古称小拗或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果要救时,可在对句同一位置用平声字作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如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后句的“望”字是该用平而用仄,用平声的第二个“江”字拗救,前句的第二个“月”字,也是该用平而用仄,“江”字是平声,既救本句的孤平,又救上句“月”字的拗,上句的倒数第二字“自”也是该用平而用仄,“江”字也可以相救,故叫“一平救三仄”。拗句是不得意而为之,我的观点是,除了本句自救的拗句外,对句相救的拗句要尽量避免,能不使用拗句,就一定不使用,尤其是五连仄的拗句,因为它缺乏律诗的旋律美。更不能因为拗句可救而得出写律不必严守格律的错误结论来。

对于律诗中是否允许句尾的三连仄,现在仍是存有争议的问题,有的人甚至将它同三平尾一样对待,认为是律句的大忌,其实占主流的认识是一般常规不用,但不忌讳。事实上唐诗中多有三仄脚出现,尤其五言多见,据笔者统计,《唐诗三百首》共收集了八十首五律,其中有二十四首有三仄尾二十七处,占到所选五律的十分之三以上,说明前人是允许使用三仄尾的。既然是前人允许变通的事,作为今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来苛求呢?

现在再说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是中国语言文学中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律诗限定四联,四联的第一联叫“起联”或“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末一联叫“落联”或“尾联”。在四联中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一般不用对仗,如果用了对仗,并不能减少中间两联的对仗。由于对仗不适宜作结束语,尾联是很少有对仗的,只有少数例外。在特殊情况下,对仗也可以少于两联,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对仗就是对偶,把字数相等、平仄相谐、词性相对、节奏相称、结构相同(或相近)、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成为一副对联。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是指同类的词相对。在一联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甚至要求小类相对,如天文、地理、时令、居室、动物、植物、数目词、方位词、双声词、连绵词等各类自对。句中自对而又相对,也属于工对。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与楚是地名对,东与南是方位对,乾与坤是天文对,日与夜是时令对,对得已很工整了,于是地名对天文、方位对时令也算是工对。真正做到工对是不容易的,所以允许宽对。即词性相同的字都可以对。一般来讲对对仗的要求不像声韵那么严格,也不像作为独立文体的“楹联”那么规范。在写作上能够工对就工对,不能工对就工对和宽对相结合,甚至连颔联的半对半不对都是允许的,作者在运用对仗时有较大的自由。但对仗也有三忌:一是忌同字,在每一联中,上句和下句的同一次序位置上不能用同字,同字必同声,必然失对;二是忌雷同,即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方式相同,雷同了就会造成音律重复呆板。这里主要是指音组结构,如七言句颔联是三个双音节(词组)后面一个单音节,那颈联就要另换一种结构,即改为两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句尾又是一个双音节。这样音律节奏的变化,就会显得灵活自如和谐自然。三是忌合掌,即对句意义相同,同义词组上下句相对,这是诗家的大忌,应特别注意。

排律除首、尾联可以不对仗(也可以对仗),其他不论多少句,都必须对仗。绝句一般不对仗,但也可以写成对仗句,而且安排也很灵活,既可以首联对仗,也可以次联对仗,还可以两联都对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3:2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振宇,河南荥阳人,曾任河南能源鹤煤公司王河煤矿党委委员、党委工作部部长。喜爱写作、诗歌、书法,个人在中国煤炭新闻网、河南能源报等媒体上发表新闻稿件一百多篇。个人写有《诗歌简集》、《诗歌新作》、《诗海弄潮》、《诗海拾贝》、《诗海采风》、《词风朝霞》、《诗词风》等。诗歌在《中国好诗词》、《当代诗家》发表七百余首。心怀怡静,人生处处是风景;开怀一笑,红尘朵朵好花开。
鹧鸪天-响堂山石窟
南北石窟金璧煌,北齐建寺礼佛扬。
青山造像灵工巧,艺术奇葩奥响堂。

般若洞,质优良。尊尊法相俱端庄。
禅门故事千龛壁,净土福缘万载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 赵孟俯 次韻馮伯田秋興二首 2:
風緊草木變,露寒沙水清。蕭蘭嗟共悴,鶗奕滔讓。
黃閣非吾事,青山不世情。浩歌聊感激,裘馬任肥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方回《冯伯田诗集序》云:“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一日之气夜清,四时之气秋清。空山大泽,鹤唳龙吟为清,长松茂竹,雪积露凝为清。荒迴之野笛清,寂静之室琴清。”大至太清风月,小至露滴琴音,大自然的清灵之美激发着诗情书意。)方回说:“才力之使然者为俊逸,意味之自然者为清新,可无彼不可无此,…”方回说:“诗人之诗,清而后能新,即新而后能清耶…非清不新,非新不清,同出而异名,此非可以体用言也”(《桐江集》卷一《冯伯田诗集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古柳(1909-1976),江苏无锡人。书画兼古物鉴赏家。12岁时拜锡邑名画家吴观岱为师。后又从冯君辉学古文诗词。曾应傅抱石之邀,组建江苏国画院。亚明对其有“当代... 会当击水三千里,扶摇尚须风云气。秦古柳自知学养甚浅,需要潜心发愤攻读。他拜冯君辉先生学习古文诗词。冯师要求他不仅要领悟诗词中的感情和意境,还要会随手拈来题款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在奉系将领张宗昌麾下,有一位年轻帅才,刚过而立之年,便成为胶东护军使、直鲁联军第八军军长、海疆防御总司令兼渤海舰队司令,授中将军衔,并被北洋政府授予“澄威将军”称号。民国诗人冯君辉曾作七言律诗赞云:“投笔从戎壮志酬,天生儒将自风流。轻裘缓带追羊祜,火鸢人肩说马周。细柳威名千骑肃,甘棠嘉树二泉留。封侯本是寻常事,难得班超未白头。”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年轻儒将英年早逝,年仅34岁。
  这位北洋将军,名叫毕庶澄,字莘舫,文登文城东关(今峰西村)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诗人冯锡镛,“于书无不读,而尤邃于诗”。其诗“五古澹洒标奇,不名一体,高者乃欲攀捉陶谢;七言古浏亮顿挫,气兼苏李;五律妙于写景,七律工于言情;长排类虞山娄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锡镛字鸣虞,号笙侣。镛是打击乐器的一种,形状似钟。笙是吹奏的管乐器,与镛连类而及,完全可以作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6: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八镜台
              (清·冯锡镛)
惶恐滩头放棹回,独披空翠上高台。
天留砥柱双江合,地耸云屏五岭开。
老树饱霜眠涧底,断崖衔日枕城隅。
道人为报乡关信,大庾花先著早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的冯祖昌曾有一首名为《书所见》的清明诗,不仅写的自然流畅,而且清新可爱,读来由不得会发一番思古念悠之心:
  乳鸭浮萍水满地,酒旗风细雨丝丝。
木棉几树花如火,又是清明上冢时。
由小鸭、浮萍、酒旗、细雨、木棉花所产生出的境像,来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构成了一幅特有的南方清明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金埠旅泊感赋
         (清·冯祖昌)
烽火惊心岁几回,江花溅泪向人开。
韶光薄幸春如寄,芳草无言客又来。
岂有间情吟芍药,更无清梦到瑶台。
浮家泛宅知何处,烟水茫茫极可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辰诗赠昆山支逸人
                           (清·冯勖)
小儿砾鼠称老吏,贱士食牛成国器。
虎头书生亦不羁,浪把兔毫轻掷地。
支公种松鳞作龙,冥心浑忘蛇与风。
马鞍山前钓秋水,无人知是羊裘翁。
眼见猕猴画麟阁,又闻群鸡戏孤鹤。
蝇营狗苟一笑中,廿年稳卧野猪峰①。
按:① 题近于纤,然古人已创为之,点入十二辰,一归自然,若有神助。
冯勖在为丁宏度《漫吟稿》作序时说:先生少敏慧能以孝悌自植授经予曾叔祖犹龙公。青年以《春秋》噪序比时浮薄之习亳不涉染温恭醇朴工于文章拙于驰鹜先生之志大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60;冯誉驹,字景千,高要人。咸丰辛亥举人,官武进知县。有《眠琴阁诗钞》。
钱先生在某网站上看到有人拍卖咸丰三年靖江知县冯誉驹的一本《眠琴阁诗抄》,记载了冯知县三月三上靖江孤山时,和当时文人、画家的一些诗作唱和。这本印于民国十年的诗抄,已被网友炒作到1600元。五经里冯氏,更是人才辈出。其始祖冯显端,原居顺德马岗,清乾隆初考选高要吏目,遂与其弟冯显龙定居城东五经里。冯显端之后,有冯誉骥、冯誉骢、冯誉驹、冯光燕、冯元鼎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陈鹗秋表弟冬日晚眺原韵
         (清·冯誉驹)
  葭管飞灰岁又更,天涯游客动离情。
    云山叠嶂乡关远,水阁凭栏花日明。
    翠压疏林藏古寺,寒流断涧抱孤城。
     雁飞不到衡阳道,驿路风霜第几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8: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山月
                          (清·冯畹) 
关山月,关山月,山月高高漏未歇。城头一夜戍角鸣,大帅平明大纛行,寒沙万里晓光白,斥堠千山烽火青。
昨从都尉下三山,复逐轻车出汉关。三边积雪埋头白,五夜胡风彻甲寒。
月色营前凝望久,重窥记自葱岭首。多情不舍出塞骑,犹为离人照刁斗。
关山月,愿分一半清皎光,为照闺中望月常如此。
塞上征人行未已,醒时惆怅月照席,梦里空迷塞烟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8: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春涨
            (明·冯善)
  
震泽春深涨碧漪,静涵天影漾玻璃。
遥增越峤千寻阔,顿减吴山数尺低。
红泛落花通别浦,绿含芳草漫长堤。
钓舟昨夜归来晚,没却渔矶路亦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8: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归舟
              (明·冯有年)
十年已悔沈攸之,此日还家笑太迟。
云自茫茫波自绿,隔烟人语卷风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8: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梅守德《同王梴、冯有年登桓山》诗云:“献岁聊乘暇,移舟向曲湄。赏心逢胜地,高会复良时。石椁谋何掘,山云意不疑。春来兴未已,登览更多期。”诗中“曲湄(弯曲的河岸)”二字准确描绘出当年古泗水绕过桓山向西南流去的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1 21:49 , Processed in 0.1250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