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冯海涛主编

《历代冯氏进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21: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盛明
按《畿辅通志》:盛明,涿州人,万历己丑进士,授扶沟令,调莱芜,升大理评事。历升开封府知府。设计擒睢阳剧盗,不遗一矢。总河疏,荐升淮徐兵副使,治河功成,三十年无河患。转潼关兵参政,累迁河南左布政使,巡抚矫诏勤王,盛明不从,被劾。刑部尚书黄克缵弃官代理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7 2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维
按常德府志维字文纲武陵人进士授刑部主事历
升郎中决狱勤慎升广西布政司参议转参政皆以
公平致誉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9 23: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桂芬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熊月之 著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09  / 精装
旺特  湖北省武汉市 旺特书店
全新¥24.80
快递: ¥1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0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志沂 传》
崔有良 著 / 三晋出版社  / 2012  / 平装
圆梦书院  河北省衡水市 圆梦书院
九品¥15.00
挂号印刷品: ¥6.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13: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校邠庐抗议
作者:        冯桂芬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09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全新¥28.19
快递:¥7.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16: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敬玉(1671—1727)
      字其相,号铁庵,义乌赤岸村人。康熙末、雍正初的勤政贤臣,官至陕西甘山道道员、通议大夫。在任期间,兴利除害,鞠躬尽瘁,曾屡受朝廷嘉奖,深受黎民百姓爱戴。
  清顺治十年(1671)六月初六,冯敬玉出生在义乌县赤岸村。他少时即禀赋过人,聪灵颖悟,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年十四,父亲不幸去世,面对辛劳持家的母亲,冯敬玉愈加发奋勤学苦读。康熙五十一年(1712),壮年的他由太学选拔授予直隶宣化府蔚州(今河北蔚县)知州。冯敬玉到任不久,即着手兴利除害,整治法纪,加强教化,其清廉勤政的作风,使黎民百姓从他身上看到了清初治河名臣、义乌同乡朱之锡的影子。尤其是兴修水利,解决了蔚州数十年没有解决的洪灾隐患,黎民百姓为此称颂冯敬玉“能以实心行实政”。
  蔚州地处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源出北岳恒山的壶流河,虽是桑干河的一条支流,但从3000米到200米的巨大落差,使壶流河的个性变得桀骜不驯,气势汹汹。位于峡谷口的蔚州城,每逢雨季就有水灾之虞。况且明末清初几十年战乱,堤防失修,因此水灾隐患严重威胁着蔚州百姓的生存。
  一日,冯敬玉巡视城北堤坝,只见河水汹涌,浊浪滚滚,而年久失修的护城堤坝显得老态龙钟,且多处已有渗漏。冯敬玉意欲修固堤坝,然而由于清王朝基业初定,百废待兴,加之治河的重中之重是黄淮两河,因此朝廷能够下拨的治河费用几乎为零。冯敬玉焦急地对蔚州的几位豪门乡绅说:“城北水势凶险,多亏有堤坝拦着河水的冲击,但一旦堤坝垮了,受河水冲击的便是蔚州城了。城北堤坝看情形早晚要倒塌,所以我打算给它修筑加固,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但豪门乡绅对修堤并不怎么热心,冯敬玉为此忧心忡忡,寝食不安。
  康熙五十二年(1713)春,直隶一带多日连降暴雨,壶流河水位一涨再涨,眼见堤坝将溃,危在旦夕,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就要爆发。冯敬玉倾其全力,奔走疾呼于豪门乡绅之间,并带头捐出俸禄,筹措资金抢修堤坝。因受他的感召,一时间,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全民总动员纷纷投身抗洪。冯敬玉率众对北岸疏浚河淤,对南岸固以土石。马不停蹄,连续奋战,终于把原先千疮百孔的河坝修筑成高峻坚实的长堤,使泛滥的河水顺畅东下,从而使洪水不再成为蔚州的隐患。百姓无不称颂冯敬玉的功德,此后,这条河堤便被蔚州的父老乡亲们亲切地呼为“冯公堤”。
  冯敬玉为民勤政,兴利除害,因而深得民心。《赤岸冯氏宗语》记载冯敬玉祈雨屡验,被百姓奉为神灵。求雨即灵这显然是不真实的,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百姓对冯敬玉的敬仰之情。
  冯敬玉尽忠职守,清正勤政,功绩卓著,因此被连续升迁调用。康熙五十八年(1719),冯敬玉题补太原司马,由巡抚引见皇帝。康熙帝详细询问了冯敬玉的任内事宜,充分肯定了他的成绩。康熙六十一年(1722),冯敬玉升任汾州知府。雍正元年(1723),冯敬玉由巡抚引见雍正帝,因其“守清、才长、政勤”而被雍正帝褒为卓异知府,特准留京候用。不久,冯敬玉奉旨督理河南全省河务。雍正三年(1725)四月初四,雍正帝把冯敬玉召入瞻宁宫,特授陕西甘山道道员一职。同月初十,雍正帝又在专门用于咨询政务、考察官吏的“南书房”召见冯敬玉,恩赐蟒套一领、圣谕三幅、貂皮二张、紫金锭二十锭,予以嘉奖。
  冯敬玉深感皇恩,随即动身赴任。也许是有某种预感吧,时年55岁的冯敬玉在离家前特意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再三训以事母抚幼之道、立身处世之法。到任之后,诫属吏,剔积弊,处理政务不遗余力,可谓席不暇暖、饥不及餐。终因积劳而成疾,于雍正五年(1727)六月二十八日溘然长逝于甘山官署,年仅五十有七。朝廷敕授其奉政大夫,升授通议大夫。
  主要参考资料:
  《清史稿》,赵尔箕撰,中华书局出版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义乌《赤岸冯氏宗谱》,民国甲于重修
  来源: 义乌市档案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16: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光熊(?—1801)
    字太占,浙江嘉兴人,清朝大臣。乾隆十二年举人,考授中书,充军机章京。累擢户部郎中。三十二年,从明瑞赴云南,授盐驿道,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直军机,迁郎中。从尚书福隆安赴金川军,授广西右江道,署按察使兼盐驿道。历江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
  个人经历四十九年,石峰堡回民作乱,筹画战守,储设饷需具备。以前江西巡抚郝硕迫索属吏事觉,同官多获谴,光熊亦缘坐夺官,留营效力。事平,用福康安荐,起为安徽按察使。洊擢湖南巡抚,调山西。时议河东盐课改归地丁,光熊疏言:“河东盐行山、陕、河南三省,商力积疲,易商加价,俱无所济。若课归地丁,听民贩运,无官课杂费、兵役盘诘、关津留难,较为便宜。山西州县半领引行盐,半食土盐、蒙古盐,仍纳引税。其间或引多而地丁少,或引少而地丁多,徵之三省皆然。请将课额四十八万馀两通计均摊。”允之。
  五十七年,上幸五台,各疆吏先后奏陈,自盐课改革后,价顿减落,民便安之。诏嘉光熊调剂得宜,赐花翎、黄马褂,署工部侍郎。未几,授贵州巡抚,调云南。五十九年,署云南总督。明年,大塘苗石柳邓叛扰铜仁,光熊赴松桃防御,以思州田堧坪、镇远四十八溪、思南大坪,密迩楚苗,且扼铜仁后路,分兵屯守。苗匪急攻松桃、正大,不得逞。旋赴铜仁治饷需,偕总督福康安治军设防,规画称旨,命留贵州巡抚任。

  嘉庆二年,事平,奏请铜仁、正大改建石城,以资捍卫,从之。会仲苗又起,偕总督勒保督率镇将,联合滇、黔、楚、粤诸军剿抚。光熊分檄将吏,解归化厅围,肃清播东、播西两路,降安顺、广顺所属苗寨。仲苗平,偕勒保奏上善后四事,请随征武举、武生及乡勇,就近补充弁兵馀丁,给难民栖止、牛具费用,储粮备兵民就食,清釐田亩,靖苗、汉之争。自军兴以来,凡所措置,多邀嘉许。勒保移师入川,善后专任光熊。
  三年春,复疏请申禁汉民典买苗田,及重债盘剥,驱役苗佃;禁客民差役居摄苗寨;酌裁把事土舍亭长,定夫徭工价,以利穷苗;酌设苗弁,以资管束:悉报可。五年,诏光熊治理有声,年近八旬,召授兵部侍郎,寻擢左都御史。六年,卒,上念前劳,赐祭一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17: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焕之
由景芝状元楼珍藏的《冯焕之墓志》原石已不存,仅留拓片一张,很是珍贵,该拓片宽107厘米,高66厘米,全文927字,墓志篆书‘焕皇清诰授中宪大夫三级荫生经历覃恩加四级焕之冯君墓志铭’小楷,墓志主人冯焕之为景芝翰林冯尔昌之子,冯焕之生于清同治六年,卒于民国十五年,景芝镇人。拔贡刘鸿刚(景芝人,曾任景芝镇长)撰文,进士陈蜚声(景芝伏戈庄人)为志书正文,进士赵录绩(景芝东庄子人)为篆额,三个大名人合作的墓志为景芝少有的艺术珍品!
冯焕之官河北房山,保定等知县,任官二十余年清正廉明,两袖清风,为民称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17: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店冯泉源,属临朐冯裕之后裔,年八十又八,退休于青岛铁路局。其家犹有旧楼宅,百又五十年矣。庭中老槐参天如盖,二人不能合抱,其祖父所手植也。冯虽耄耋之年,然耳聪目明,善记健谈。地方掌故,了解颇多。冯言宋建隆三年,剧城毁于天火。邑人遂东去六里,重建土城,大而广。明万历十四年,缩其四围,就地取东山之石,再修为石头城。城墙为全石建筑,用石均以细錾做出。历经三百六十余年至解放初,自青岛至济南,胶济铁路沿线,石城唯此一座而已。后为人民政府拆除,石头多以大车拉至东门外,建昌乐大仓。
        冯犹记其八岁时民国县长王金岳修建西门外丹河桥时情景。
        又言其族人名冯迁龙者,清同治时本家地主。土地不过四十大亩,然为人大手大脚,豪爽仗义。有冯尔昌者,景芝人,与同族,清末一代清官直臣。尔昌当时赶考,途径昌乐。因好赌,盘缠输尽。乃抱谱牒求于昌乐本族大户。昌乐之南,有乡曰乔官。乔官有村曰乔东。乔东有财主曰冯某,尔昌之近支也,富有田产七百亩。遂往求。冯某性吝啬,竟不认谱,亦不施分文。尔昌复来西店,求于迁龙。自分借取白银五十两,北京之行足矣。讵料尔昌开口,迁龙出手接济二百两!尔昌叩头而去。是年,尔昌中进士,擢翰林,后官至一品光禄大夫,光禄寺卿。卒因守京城失火,吞金而亡。迁龙地产,至其孙辈,仅余八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16: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代探花·
作者:        王鸿鹏 编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1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403页
字数:        327千字
八品¥11.60
快递:¥6.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16: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代文状元`
作者:        王鸿鹏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1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577页
字数:        465千字
八品¥33.90
快递:¥6.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22: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善征【?---1922】
      字子久,号达庐。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经济)2甲1名进士。官四川云阳知县。著有《达庐诗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22: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冯燨
    江苏南通人。清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2甲22名进士。官甘肃碾伯知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22: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冯慈
       字子持,广东南海西樵人。幼孤力学。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出任浙江缙云知县,捐俸修学宫,一月便清理积牍500余件。后任温州通判、台州同知,平息境内结党械斗,倡建书院,以兴文教。乾隆三十一年调归安县,再移龙游县。县属多山,产木材和竹笋。有友人兴土木,请按官价购买木材,慈拒绝不答应。前任买冬笋供食用常达500担,慈在任仅买了40担。一切接待均按常规办事。他常对自己的儿子说:“堂上一点红,村中一家血。县衙里的文告千万不要轻率下达。”因病卒于官,年48。著有《大野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26 2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村落现在看上去不起眼,历史上却走出了非常有出息的人物,清代早期同榜的进士、兄弟翰林冯詠和冯谦。金溪县志存冯咏詠写的《乌墩塘行》和冯谦写的《莲溪行》。
冯詠(约1672~1731),字夔飏,江西金溪县词源人(又作祠源)。清康熙、雍正时期著名文学家、方志学家。与兄冯谌、弟冯谦擅长八股文,被争相传诵,遂有“金溪三冯”之称。康熙六十年(1721)与弟冯谦同榜进士,同选翰林庶吉士。
冯氏祠堂通用对联有如下一联: 八骏传汉世;
三冯耀金溪。
——上联典出东汉名人冯禧,与张俭、檀杉、褚凤、张肃、薜兰、魏玄、徐乾号为“八骏”。下联典出清朝冯冯詠,金溪人,与兄谌、弟谦并称“三冯”。(冯海涛  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13: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
作者:        周腊生 著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        9787800472848
出版时间:        1999-04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76页
字数:        303千字
全新¥10.00
挂号印刷品:¥8.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17: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代探花
作者:        王鸿鹏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八品¥5.00
快递:¥7.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17: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代榜眼
作者:        王鸿鹏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八品¥10.00
快递:¥7.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17: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代文状元
作者:        王鸿鹏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八五品¥8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18: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据库应用与开发
作者:        冯关源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八五品¥5.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13: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辅世安民---冯桓

    冯桓,字公璧,号叔殿,生卒年不详,宁晋县赵平邱人,明朝崇祯年间刑部尚书冯英的族侄,崇祯丙子科(1636年)举人,历官明朝户部陕西司郎中、清朝总理宣府粮储、湖广宝庆府知府,以“勤政爱民,清廉担当”著称于世。
    清朝建立初期,局部地方刚刚经过战争,正值百废待兴,人才匮乏之际,清庭便大量起用前朝官员治理朝政和地方。顺治三年(1646年)北方四镇之一的宣府镇(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明朝设宣府镇,王阳明曾说,北方四镇,指宣府镇、大同镇、薊州镇,辽东镇,若失,则大明危。)可见宣府镇的战略地位,当时因清朝入关不久,宣府镇的钱粮管理非常混乱,当地负责军务、地方的官吏勾结豪绅不尊朝廷约束或贪占或克扣,而后掺假使杂,以次充数的情况十分严重。冯桓因在前朝政绩显著,并有清廉之名,管理钱粮必须是廉洁之人,顺治帝便颁旨任冯桓为总理宣府粮储,前往治理以上乱象,并给予冯桓量情处置的特权,可直接上奏朝廷。冯桓亲眼目睹百姓饱受连年战乱之苦,决心以天下苍生为重,治乱安民。到任后,谢绝一切应酬,面对不法人员不管是何官职,有何关系都秉公处理,不徇私情。很快使以前的乱象得到了彻底整治,使宣府各地的钱粮账目清晰,库存充盈且质量上乘。由于冯桓清廉自守、措施得法,各部官员也都恪尽职守,再无贪占、侵吞、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  
    顺治五年(1648年),和硕郑亲王(铁帽子王之一)济尔哈郎因在京建王府逾制,被降为定远大将军,带兵南下湖广督战,在攻打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时,双方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拉锯战。守城的是明监察御史余鹍起,清将李甲春在年初先将城攻破,随后明将王进才从桃源(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带兵赶来,又将宝庆府夺回,并组织军民修城据守。这年四月清兵部尚书阿哈尼亲自指挥再次攻城,由于宝庆府城高墙厚清军经过长达四个月的苦战,八月份才攻破。济尔哈郎进城后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全城大部分店铺被毁,很多民房也损毁严重,致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并常有盗贼出没,民心非常不稳。因宝庆府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百姓素以剽悍著称,济尔哈郎怕若匆匆南下,宝庆府再生变故,便上书朝廷提议速派一位能臣前来治理。
    顺治六年(1649年),冯桓被任命为宝庆府知府,到任后对全城情况走访了解,先赈灾放粮并组织守军帮助百姓重建家园,修复被毁房屋和商铺,以安抚百姓生活,同时严明守城清军的军纪,令其不得侵扰百姓,并加强巡逻对不法盗贼进行严惩。很快民心大定,并逐渐恢复了生产、生活秩序。冯桓又要求地方官员以帮助百姓恢复生活、生产为首要任务,这些措施在清朝初期对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清朝统治是非常正确的。冯桓又在走访中得知设在宝庆府的郡学在崇祯末年被烧后一直没有修复,于是他又组织人员委派同知王琦专门负责修复工程,使宝庆府的郡学也很快得到了恢复。
    当时清朝正在平定南明阶段,宝庆当地兵灾未断。顺治十年,发生了著名的岔路口战役(清将尼堪死于此役)后,男女婴儿被戮掠者万余人,知府冯桓和知县杨演各捐俸若干金为之代赎,署同知(知府的副职)罗霆章去营救赎回人士妻女,然而可悲的是,多数被掳妇女仍是遭难了,得还者无几。
    冯桓在任六年,事事无不为百姓着想,宝庆府百姓都称他是真正的父母官。顺治十二年(1655年)冯桓告老还乡。
     康熙十八年(1679年),时任宁晋县县令的万任发现《宁晋县志》已时隔一百二十年没有续修,于是找到冯桓请他出来主持编纂续修《宁晋县志》。冯桓不顾年事已高,欣然接受邀请,带领编纂人员不辞辛苦完成了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的续修工作,并写了跋。
    纵观冯桓的一生虽是举人出身,但做到了知府(从四品)这在科举时代是不多见的。按清朝官员考核升迁制度,举人一般都是知县以下的小吏(九品),很少有超过知县(七品)的,只有在任上政绩突出,得到百姓好评者才能酌情升迁,但一般也不会超过五品。冯桓身经乱世,心系苍生,处处以国家大局、黎民百姓为重,为官时真正做到了清、慎、勤。(梁启超曾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个字,曰清、慎、勤。”)
    另外冯桓的成功也与其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密不可分的。《冯氏族谱》记载,冯桓的祖父名三命,字子锡,号心俯,邑庠生,入忠义祠。平时非常注重对子女后代的教育,为人尚德好义,治家内外有法,教子孙读书寒暑不辍,常说:“我不愿子孙富贵,但愿无白丁足矣!”曾经一次去拜访朋友王洨川,刚到其家,王洨川说出去办点事,让子锡先坐会儿,子锡在王洨川走后发现他床上的废纸里有四封银子,子锡一直等主人回来并告诉主人这件事才走,王洨川说,银子什么时候放的自己都忘了,子锡若拿走了,我也不会知道,子锡真是品德高尚、临财不苟的君子啊!还有一次,子锡路过土地庙,见里面人声喧闹围了好多人,经细问才知是一武姓人因为家庭贫困欠下债务一时无力偿还,债主见武妻有姿色,仗着家势显赫竟要其卖妻还债,正逼其签卖身契,一家哭泣非常可怜,子锡见了勃然大怒,厉喝债主为富不仁仗势欺人,上前将卖身契撕毁,把武姓人的所欠债务全部偿还。在子锡的严格教导下,他的长子圣期成为当时的名士,另外两个儿子,和孙子们都是庠生,冯桓是其中最优秀的。冯桓的深明大义、廉洁奉公、治政有方、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和能力大多来自祖辈的文化积淀和家风传递。由此可见良好的家风和家教对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啊!(冯永魁 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 21: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忠勇刚正冯师孔
                                               文/张 帆
     在《明史·冯师孔传》中,对原阳人冯师孔是这样撰述的:
    “冯师孔,字景鲁,原武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恤刑陕西,释疑狱百八十人。天启初,出为真定知府,迁井陉兵备副使,忧归。
  崇祯二年,起临巩兵备,改固原,再以忧归。服阕,起怀来兵备副使,移密云。忤镇守中官邓希诏。希诏摭他事劾之,下吏,削籍归。
  十五年诏举边才,用荐起故官,监通州军。勤王兵集都下,剽劫公行,割妇人首报功。师孔大怒,以其卒抵死。明年,举天下贤能方面官,郑三俊荐师孔。六月,擢右佥都御史,代蔡官治巡抚陕西,调兵食,趣总督孙传庭出关。
  当是之时,贼十三家七十二营降,师殆尽,惟李自成、张献忠存。自成尤强,据襄阳。以河洛、荆襄四战之地,关中其故乡,士马甲天下,据之可以霸,决策西向。惮潼关天险,将自淅川龙车寨间道入陕西。传庭闻之,令师孔率四川、甘肃兵驻商、雒为掎角,而师孔趣战。无何,我师败绩于南阳,贼遂乘胜破潼关,大队长驱,势如破竹。师孔整众守西安,人或咎师孔趣师致败也。贼至,守将王根子开门入之。十月十一日,城陷,师孔投井死。同死者,按察使黄絅,长安知县吴从义,秦府长史章尚絅,指挥崔尔达。”
在民国24年《增修原武县志》中,对冯师孔也有传记。说冯师孔自幼聪颖,喜好读书,少年风流倜傥,素有大志。万历乙卯年中举,丙辰进士及第,除刑部主事,典山西恤刑察院。敢于为民请命,皆遵循于纲常伦理,使狱中一百八十人的冤屈得以昭雪,为关西少长所敬服。冯师孔著有《审录题稿》一书,曾流行于世。后升任直隶正定府守,清平如水,明断若神。他深沉有度,政绩卓著。可谓声名远播。各院争相举荐,推为第一。后升任井陉道兵备副使。母亲去世后回家丁忧。期满后补固原道兵备副使。后来父亲又去世,遂又归家丁忧。期满后补密云道兵备副使。此时,大明朝廷内宦官专权,边关置太府监军,奸党邓希诏横行。因为冯师孔不买账,所以处处刁难,并诬告于他。冯师孔愤然上书,说:“我等须眉丈夫,当为国家担重任,哪能受奸臣所指使?与其谄媚权奸而偷生,还不如轰轰烈烈而死去。”皇帝感其言,就放他归隐乡里。
    到了崇祯年间,天下大乱。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就想起了冯师孔,补为通州道副使。通州乃北京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前兵力薄弱,现正值非常时期,于是朝廷调集于此十几万兵马守备通州。但由于长官管理不严,就经常骚扰百姓,并冒杀以领功。有一兵勇斩杀一妇人冒功,被冯师孔发现后,严查不怠,并对这一兵勇就地正法,以儆效尤。从此,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这件事传至朝廷,特予以嘉奖,升任冯师孔为陕西都察院右检都御史。刚一到任,还未来得及准备,不想李自成帅百万之众攻打西安,又有叛徒参将王根子作为内应,西安城被攻破,冯师孔遂投井而死。
   纵观冯师孔一生,忠勇正直,嫉恶如仇,体恤百姓,廉洁奉公,忠于王事,恪尽职守,为国效命,死而后已,堪为原阳人学习的表率和楷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 21: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贯
按《畿辅通志》:贯,蠡县人,(明)景泰中进士,授御史。秉公执法,风裁凛然,升大理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京工部尚书。老成持重,为一时仪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 21: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冯允中
按《万姓统谱》:允中,字执之,郴州人。起家成化甲辰进士,擢监察御史。按两淮,能振宪度,洗宿,籍籍有闻。继按苏松,节费裕民,民咸德之。逆瑾用事,怒其守正不阿,矫旨逮狱,文致厥罪免归。因致疾卒。在扬刻《睎发集》自序有:“君子嗜义而殒身,小人贪得而苟免”之语。人谓其允蹈之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13: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铁御史”冯恩后裔、马桥冯家祯先生,向闵行区档案馆捐出了家族珍藏的冯恩画像及清人题跋长卷,并希望笔者能对冯恩作进一步研究。笔者惶恐不已,只得仍求助于志书。
据志书记载,冯恩的祖父冯海,字存朴,“家合掌桥”。合掌桥在松江府城西。冯恩四十七岁时从雷州返里,七十四岁时复出,其间二十七年大多生活在松江府城。志书中尚能找出冯恩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片断。
建廻澜台。志书上说,松江云间第一桥西,有廻澜台。明嘉靖中,倭寇犯松江,焚西郊庐舍无数。倭退后,里人重建家园时,把旧瓦断砖弃置水中,倏然成堆。冯恩因势利导,填土甃石,而成一洲,并建祠屋其上,祀泰伯、文王、周公、夷齐、张良、狄仁杰、文天祥,命之曰廻澜台,夏日人多登之。
修罗神庙。志书上说,相传明嘉靖间,冯恩戍雷州时,有罗氏兄弟五人,横肆乡曲,忽一日各悔悟自经。及冯恩归里,患目疾,感神入梦而痊。因于宅旁建罗神庙。郡中有目疾者,辄祷之。
泖塔和诗。泖塔,又名长水塔,五层方形,位于三泖之地,现属青浦。唐乾符间造,明嘉靖间重修,为松郡西南胜景,文人墨客多有咏之。嘉靖二十九年秋,五十七岁的冯恩和松郡学宪、蒲田人黄洪毗(字翠岩)及已经致仕的华亭籍旧官员富好礼、李日章、潘恩等夜集泖塔,吟诗唱和。冯恩有诗《秋日与黄翠岩学宪游泖塔次韵》云:“秋水浮空下汉槎,珠宫晚泊雨初花。鳌峰峙壁临云壑,客鬓惊鸿感岁华。名士才贤登彼岸,隔江砧杵散谁家。远心自比长湖水,倚剑高歌斗未斜”。
金泽筑屋。据清代《金泽小志》记载,冯恩在金泽国字圩筑有别业。以后,别业留给了子孙,即所谓冯家埭。其部分子孙遂为金泽土著。
冯恩有子九。除行可、时可、达可已知名外,可以查到名的似还有时行、继可。
松江张泽有冯家桥。清《张泽志》谓“冯时行所设”。冯恩长孙冯大受《竹素园记》云:从父设渡时,欲设救生船,以拯溺者,为土人所阻,未果。冯时行既为冯大受叔父,应也是冯恩九子之一。张泽有冯家埭,为冯时行迁居之所。
清《干山志》卷五有明冯继可《和重修二俊祠》诗,诗云:“云深双玉閟灵邱,千载遗墟水自流。客到山僧惊落日,鹤归华表几经秋。读书名在空堂寂,作赋人今何处游?西望平原荒草合,独余文藻系人愁”。从朝代和姓氏上判断,冯继可似也是冯恩九子之一。(半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1-21 22:05 , Processed in 0.09375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