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必须是真实姓名)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92|回复: 0

冯骥才: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思考

[复制链接]
fengq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9-28 19: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对商业文化的冲击,等我们回过头来再寻找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已经被现代化、城市化、商业化冲得七零八落了。”在这种情况下,冯骥才开始投身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今年的6月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的确立与众多全国政协委员的呼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2004年,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就曾建议我国确立一个国家文化遗产日;2005年,众多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他也是提案人之一。

  对于“文化遗产日”的确定,冯骥才认为是非常及时的,他说,“似乎在不知不觉之间,曾经千姿百态的城市已经被我们‘整容’得千篇一律,大量的历史记忆从地图上被抹去,节日情怀日渐稀薄,大量珍贵的口头相传的文化急速消失。但我们毕竟是东方的文明古国和大国,对文化的命运是敏感和负责任的。近几年,从政府到民间开展了大规模文化抢救和保护的行动。由加紧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全方位的田野普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定与编制。对文化遗产的关爱直接体现一个国家及其社会的文明高度。”

  参政需要有高度

  熟悉冯骥才的人都知道他现在很忙,忙着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事。而冯骥才所做的这些事情与他是一位政协委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冯骥才是一位老政协委员。因为这个称呼已经伴随了他23年的时间。从1983年开始,除了每年参加“两会”外,还要参加政协常委会议。他颇为感慨地说:“一年半个多月,加一起就有一年多时间。也就是说在我这二十多年的生命中有一年以上的时间是在政协会议中度过的。”

  身为政协委员,冯骥才有这样两点感受:首先,要有国家视野、国家立场,必须要站在国家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其次,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开始的时候在政协会议上往往是这个角度,会下就又回到自己的个人创作中去了。后来渐渐没有了这个感觉,思考也就宽阔了很多。”冯骥才常委说,“观察整个社会、思考国家的利益是一个政协委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政协帮助了我,使我从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出发,无论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还是出主意、想办法,都离不开这两点。”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冯骥才常委最为关注的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命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冯骥才发现,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国民对自己文化的信心越来越弱,对文化中纯精神的追求越来越淡薄,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危机问题正是与外来文化冲突的结果。

  冯骥才说,近百年来有两次外来文化快速涌入:第一次是从清末到五四运动时期,这个时期外来文化涌入的速度非常快,也很迅猛。但是那个时候,我国文化界对外来文化的选择非常清楚,主要选择了外来的经典,无论是巴尔扎克、莎士比亚、还是贝多芬、达·芬奇,都是那个时代的选择,那时候我们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文学翻译家、哲学翻译家,还是美术家,选择的都是西方(外部世界)文明的经典,可是这一次不一样了,像NBA、好莱坞等,这种快餐文化,像风暴一样弥漫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外来文化主要是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商业文化的本身是服务于商业的,它不求永恒,今天推出张三,明天推出李四,它必须要经常换卖点才能不断地赚到钱,这是商业本身决定的。另外商业必须要制造明星和时尚,所以明星、时尚实际上是商业的陷阱。”“现在看来,是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本质没有认识够,没有看到商业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冯骥才意识到商业文明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时,他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什么?”

  “面对商业文化的冲击,等我们回过头来再寻找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已经被现代化、城市化、商业化冲得七零八落了。我们原有的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家园已经被冲得七零八落了。”在这种情况下,冯骥才开始投身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每入乡土多领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为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冯骥才组织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内外举行相关的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影响。

  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众多著作中有一本是比较特殊的,书名为《民间灵气---癸未甲申田野考察档案》,在开篇语里冯骥才写到,"近两年,一边组织和发动各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普查,一边寻机纵入田野。尤其是每入乡土深处,才实实在在领悟到民间文化的意义。"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不断奔波的足迹,而所到之处多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杨柳青年画、内丘纸马、客家土楼、武强古画版、云南甲马、长春萨满……在这本书里,冯骥才记录了寻找到的喜悦和面对消失的感伤与无奈。

  正是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冯骥才常委连续几年都提交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提案。2002年,他提交了关于紧急抢救民族民间文化的提案,提案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后来确定由中宣部支持开展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随后又跟文化部联合开展了保护工程。

  "当前,在强大的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无力应对,只有随着潮流改变自己。很多富起来的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已经被'小洋楼'取代,民族服装、服饰及其工艺日渐式微。由于没有相关的保护法规,古董贩子乃至外国人在少数民族地区肆意廉价地搜寻宝贵的文化遗存。愈来愈多的少数民族的年青一代外出打工,远离自己的传统。不少地方听唱史诗的,已经不是当地的年轻人而是旅游者。学校教育很少有民族文化内容,青年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缺必要的知识,少必要的感情。

  民间文化的传人---老艺人、匠人、歌手、乐师、舞者、故事家、民俗传人相继去世。很多经典文化已经无人传承。如今,民族语言在不少村寨已不复使用。一些民族语言(如赫哲语、满语、塔塔尔语、畲语、达让语、阿侬语、仙岛语、苏龙语、普标语等),会使用的都不超千人。随着最后一个鄂伦春人的迁徙和定居农区,他们的狩猎文化至此终结。这些形成于成百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板块正在瓦解与松散。"2005年"两会"期间,冯骥才提交了《关于加紧抢救少数民族濒危文化的提案》。很快,他就接到了有关领导和部门打来的电话,向他了解情况,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政协委员的思考都是尖端的思考,这些思考马上就被认可,说明你这个想法是必要的,是符合实际的,是急需解决的。"对于自己提案所受到的重视,冯骥才感到欣慰。

  除了少数民族文化,冯骥才认为民间文化濒危还有一个主要问题是文化传承人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岁数越来越大,他的后代打工去了,不继承了,还有就是他的后代农村人的生活改变了,社会身份改变了,他是个传承者,可是现在他做买卖发财了,他就不做传承者了,传承人群大量消失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日渐稀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冯骥才的不断呼吁下,"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认定"工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这是对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包括民间的故事家、舞者、乐师、歌手、画师,民间记忆的传承者、身怀绝技的手艺人等等的全面普查,现在该项活动正在大规模开展。

  不悔廿年政协路

  今年"两会"期间,冯骥才提出的一份《关于规划新农村建设要提前注重文化保护问题的提案》颇受媒体关注。他当时所说的两句话,"不要把'新农村'建成'洋农村'","建设新农村不是盖新村"更是被众多媒体刊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次意义重大的历史性的迈进,是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改善和缩小城乡与贫富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举措。然而,冯骥才认为,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中,文化保护不能回避,相反应首当其冲。应该说,文化保护做得如何,攸关着最终实现的新农村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主体。

  他说,"古村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家园,因为我们原来是一个农耕社会,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里面,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农村里面,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全部都在农村里面。如果这些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这些村落的文化消失了,那么我们文化的根就灭绝了。因为现在660多个城市,已经千篇一律了,如果我们村落的文化也像城市一样,那么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文化的根,文化的基因就找不到了。"

  我国现在有2800个县,19000个镇,有将近20万个村庄,如果按自然村计算,应该有五六十万个村庄,这么多村庄并不见得都是古村落。所谓古村落是那些文化遗存比较好的,非常有代表性的,而且自成体系,文化非常深厚的村落。据冯骥才估计在汉族地区这样的村落应该有3000到5000个,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有一万个左右。古村落的问题因为有老百姓生活而变得复杂。它不能像天坛、故宫那样孤立的保护,人们依然要在里面生活、要使用。去年的春天一直到年底,冯骥才先后跑了七个省,上百个村落,去做村落调查,了解古村落在转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部分古村落在旅游化后新出现的问题。

  今年"两会"结束后,冯骥才又在江浙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可是调查的结果让冯骥才感到并不轻松。因为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研究并村,就是将村庄合并在一起,然后在平地上盖一些小洋楼,一些步行街,有喷泉,有超市,农民都搬进去,把原来的村镇推平。新华社发了篇报道称,浙江省永康市花八千万元给农民建的村民别墅都成了烂尾楼,农民住不进去,因为农民的猪都不知道在哪儿养。冯骥才担忧地说,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很可能曾在旧城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改造过程中完全不顾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不顾地域的文化差别的作法,还要危及农村。

  在提案中冯骥才曾建议:对农村文化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以了解和把握全局。将具有文化特色和遗存的村落,进行分类,针对性地制定切实的保护方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级规划,使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农村经济同步和谐调地进行,避免片面开发带来的人为冲突和损失。加快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使保护法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律依据。加快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广大农村重要文化遗产的认定。对列入名录的遗产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等。而现在他正努力要做的事,就是为中国古村落立档,一方面要呼吁和促成古村落的国家名录,另外,就是对古村落做一个摸清家底的工作。"我们的城市破坏得这么厉害,就是因为我们对城市的家底没有搞清。如果尽快建立村落名录,进行挂牌,那么挂上牌的古村落就不会轻易动了。"

  这一次,冯骥才的提案和工作再次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同和支持。冯骥才深有感触地说,政协是一条和国家最高决策层衔接的渠道,党和政府可以通过政协的渠道来采纳知识阶层最重要的思考。这样可以使我们国家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同时可以纠正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偏差。"这些年,我经常是在底下跑,了解的情况比较多,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实际,所以国家的决策层也越来越重视我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政协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近几年来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其结果是对自己民族精神,对自己的根的一种关怀。这在全球化的浪潮里面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全球化最大的特点是让人类的文化同质化,越来越变得一样。而现在各个民族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住自己民族的基因,自己的个性,保住自己存在的价值。冯骥才说,"从这一点来讲,知识分子的一些想法,能够对国家的文化建设、两个文明建设产生实际的、积极的作用。那么从我二十多年的生命中拿出一定的时间在政协里是非常值得的。"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联系我们|冯氏宗亲网 ( 粤ICP备14051919号 )

GMT+8, 2024-12-4 16:24 , Processed in 0.0937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feng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