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5-6 11: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元乡贤冯大来和他的文坛好友
阳泉村东有一片田地叫围洼,其西边是一片坟茔,人称冯家老坟,坟内有一座奇特高大的墓丘,那就是冯大来的墓,墓前还有一通墓碑和一座香亭,从碑文中知道冯大来是金末元初时人,谱名冯泰亨,字大来,是冯氏五世。
因年代久远,冯大来的诗文业绩世已无存。清代著名学者张穆,曾对冯大来进行过探讨,在他的《重刻元遗山先生集序》一文中说:“大来者,遗山往来阳泉时东道主人也,计也磊落丈夫,而其名爵则州志已失网罗,盖文献之放失也非一日矣。“
经考证:冯大来名下的“节付使”一职,实为都元帅属下的一个武职,负责一方军务治安,官职不算很高。可是冯大来作为一员“儒将”,与平定州境内的大儒名士相互往来,结为好友,诚为乡贤。冯大来和他的文友在畅游阳泉村的山林水田时写下的诗篇,是留给阳泉村的宝贵财富;诗文中策划的“筑亭留野云”宿愿,在当代就修成了云日楼阁。冯大来和他的文坛好友对阳泉村的历史贡献,应当大力宣扬。
冯大来是平定等处都元帅聂圭账下的节度付使,负责乐平(昔阳)一带的治安防务,此人虽任武职,实属文雅之士,他身材高大威武,衣着适体讲究,性格开朗,为人豪爽,生平最喜儒学,熟读三坟五典,博览济世群书,琴棋书画触类旁通,横笛吹奏堪称一绝。
他热爱生活,喜爱田园风光,常与文友结伴来阳泉村游山观水,吟诗填词,通过诗文的传播介绍,使阳泉村的田园风光为世人所认识。冯大来的文坛好友中,当数聂圭威望最高,活的岁数最大。
聂圭(1169——1252)字廷器,平定人,57岁时任平定等处都元帅,不久就从平定引兵袭破乐平石人寨,因功授奖金虎符。留世有《破石人寨》诗:“恒山西望客心惊,烽火遥连上艾城,虎凹尽驱石人寨,西阳从此罢刀耕。”
聂圭,文武兼备,秉性宽厚,喜欢结交文人宾客,闲时常吟诗作赋,与平定的文坛名儒元好问、李冶、王青峰等过往甚密。
冯大来是聂圭的下级,二人同属“儒将”之列,聂府文人聚会时,冯大来也是其中一员,与之共同吟诗论道。借此机会与当时平定的文坛精英们在一起谈文说武,游山玩水。
冯大来的好友中,当数元好问的名气最大,在当时就被誉为北方文雄。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出生于山西忻县的一户官宦人家,四岁开始读书,八岁就会做诗,十四岁拜在陵川名儒郝天挺门下学习六年,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基础。二十五岁时,蒙古大军攻下忻州城池,元好问带着母亲逃亡河南登封。三十二岁中金朝进士,在金朝做官十一年,官至左司郎中。四十四岁时蒙古兵攻下金都汴京(开封)元被俘,随金朝百官一起被解送山东,金亡后才获得自由。五十岁上才寓居乡郡平定,在平定生活十几年。
冯大来和元好问的友谊就是在此期间,在聂圭府中认识建立的,作为故乡(祖籍)的亲人元冯二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冯大来去世后,元好问为其写下感人肺腑的挽诗。
冯大来的平定文友中还有李冶,字仁卿,号敬斋,谥号文正,栾城人,金代进士,元世祖召拜为翰林侍讲学士,告老回乡后赐封其家为龙书院,寓居平定数年。
李冶在和元好问、聂圭等人往来中与冯大来结为文友。李冶、元好问同“二贤堂”主赵秉文和杨云翼,一同被尊为四贤堂栗主,成为平定文人礼拜的偶像。
与冯大来交往时间最长的当数王青峰和王构父子二人。
王青峰字无咎,河北武安人,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平定升为州治,初开帅府后王青峰就任节度付使来到平定州管辖乐平一带军务,与冯大来在军中相识,二人同爱文史,脾气相投于是就结为好友,蒙古军攻占平定后,王青峰即弃官而隐居乐平。他的文学修养深沉,常到都元帅聂圭府中和平定州境的知名文人聚会,也经常来阳泉村住冯大来家留宿览胜。
王构,字嗣能,号秦溪,是王青峰的儿子,从小就随父亲参加平定的名人聚会,拜名儒李冶为师,品德高尚,性至孝,父丧后庐墓六年两显白兔绕坟之异瑞,后举为孝廉。元初就步入仕途,在任晋宁县尹时,境内有强盗作案,后听到县尹王构的名字,就将脏物归还主家曰:“不能连累贤宰。”在任浙江衢州路总管府事时逢南宋初亡,秩序很乱,王在江南能善待人民,使江南出现稳定局面,后任国子监司业。
元至元三十年(1294)王构借乞假回乡之机,专程来阳泉村凭吊去世三十多年的冯大来,招待他的是冯大来的孙子冯敬和冯敏。交谈中王构了解到,此时的冯家已由书香门弟沦落为种田人家,冯大来的两个儿子冯绍和冯原也已过世。问及元好问曾为冯大来写过挽诗之事,二孙皆茫然不知。王构在伤感之余,念及两家世谊,派学生郭风去平定聂府旧宅,拜见聂圭之子聂大本,从尘封的密柜中才找出元好问挽冯大来诗的原稿.取回阳泉村后,王构连夜照原稿双勾誊描,交於大来二孙,镌刻之用。
为了表示对冯大来的敬仰之情,王构倡导并资助,敬敏二孙为冯大来重修坟墓。
元贞元年冯大来新墓建成,由王构亲自为高1.3米,宽0.72米的冯公建墓志,撰写碑文;亲自为高1.68米的六棱香亭描书元好问挽冯大来诗及序,同时还撰写了他本人挽冯大来的诗三首
其一: 青衫竹马角犹了,曾到东州付使家。
正值阳泉村色好,东风开满树头花。
写出了作者幼年时来阳泉村的感受。
其二: 褒衣皤腹大冯君,晋国先贤回出群;
谁识英灵旧时事,满山明月一溪云。
作者借用元好问诗句,赞扬乡贤冯大来。
其三: 乃祖儒衣读典攻,诸孙易学觑羲文。
相逢欲说无何有,可惜髯生不茹荤.
诗中:“觑羲文”指看相面的书,“髯”是胡子代指成人,“茹荤”意为吃肉,用作上进.王构在诗中以长辈的身份,规劝敬敏二人曰:"你祖父生前苦读三坟五典,你们却偷看相面算卦的书.我问有关你祖父的一些事情,你俩却什么也不知道.可惜呀,这么大了还不求上进.
王构倡修的冯大来砖砌园形大墓,圪立围洼七百余年,成了阳泉村古老文明的佐证. |
|